
高血压头晕, 1800 年前, 张仲景就用这张方, 轻松稳住血压波动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08:16 点击次数:95
“最近总觉得头晕头胀像戴了紧箍咒,一着急血压就飙升,吃着降压药也不稳定......”
这样的情况在中医门诊中十分常见。现代人高发的高血压,在中医典籍里多归为 “眩晕”“头痛” 范畴,其根源往往藏在肝、肾、气血的失衡之中。
长期熬夜、情绪急躁、饮食油腻,会让肝气像失控的火焰往上冲,肾阴像被晒干的池水日渐亏虚,气血像淤堵的河道运行不畅,最终形成 “肝阳上亢、阴虚阳浮” 的恶性循环。
患者常表现出头晕头胀、耳鸣口苦、心慌失眠、腰膝酸软等复合症状。
早在东汉时期,医圣张仲景就在《金匮要略》中记载了一张专门调理这类问题的方子 —— 天麻钩藤饮(后世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)。
这个看似简单的多味药组合,实则暗含 “平肝、潜阳、滋阴、通络” 四重调理智慧:
第一重 “平肝”:
天麻与钩藤这对经典搭档,就像给亢奋的肝气 “降温灭火”。天麻甘平柔润,能息肝风、定眩晕;钩藤甘凉清透,可清肝热、平肝阳,二者配合让上冲的肝气回归常态,从源头减少血压波动。
第二重 “潜阳”:
石决明与牡蛎这对 “镇潜组合”,像给浮越的阳气 “安上闸门”。石决明咸寒质重,能平肝潜阳、清肝明目;牡蛎咸涩微寒,可重镇安神、软坚散结,二者合力把往上窜的虚火收回来,缓解头晕头胀、面红目赤的症状。
第三重 “滋阴”:
杜仲与牛膝组成的 “补肝肾 CP”,就像给干涸的肝肾 “补水增液”。杜仲甘温补肝肾、强筋骨,牛膝苦平能补肝肾、引血下行,既滋养被消耗的阴液,又能把上逆的气血往下引,解决 “阴虚阳亢” 的根本矛盾。
第四重 “通络”:
桑寄生与益母草这两味药,像给淤堵的血管 “疏通河道”。桑寄生苦甘平,能补肝肾、通经络;益母草辛微苦,可活血调经、利水消肿,二者配合改善血液循环,减少血管淤堵带来的血压升高。
临床应用时,也要根据个体情况灵活加减:
肝火旺盛、口苦明显者,可加菊花、夏枯草增强清肝力量
失眠严重、心慌明显者,可配酸枣仁、茯神养心安神
痰湿重者,舌苔厚腻、肢体沉重者,可添茯苓、白术健脾化湿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方子特别适合 “虚实夹杂” 的高血压患者 —— 既有情绪急躁导致的 “肝阳实”,又有熬夜伤阴造成的 “肝肾虚”。若出现血压骤升伴剧烈头痛、呕吐等急症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中医调理高血压,就像在调控一台失衡的机器:先给亢奋的部件 “减速降温”(平肝潜阳),再给磨损的零件 “加油保养”(滋阴补肝肾),最后给堵塞的管道 “疏通清理”(活血通络),从根源上稳住血压波动。